教学诊改
导诊一体 双轮驱动 推动课堂诊改运行
访问量:10 | 发布日期:2023-11-09

导诊一体双轮驱动推动课堂诊改运行

编者按:本文摘录自2022年职业院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典型案例集——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典型案例,文字有删减。

一、引言

学院作为全国2016年首批职业院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试点校和2019年全国首批“双高计划”高职院校(专业群),按照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教职成司函[2015]168号)要求,遵循“聚焦核心要素、关注诊改轨迹、体现校本特色”的诊改原则,结合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9]5号)和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推进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完善职业教育督导评估办法等要求,把诊改工作与高质量发展紧密结合、一体推进。通过几年的诊改实践,诊改工作取得了突出成效,激发教师主动开展教学反思、不断提升教学能力的积极性,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螺旋式上升。

  二、实施背景

  学院对照国家“提质培优”行动计划“向课堂要质量”的高质量发展要求,针对存在的“教师教学常态化自我诊改意识不足;督导通过听课评价课堂质量效力不足;教师对课堂教学效果实时反思不够”等三方面不容忽视的问题,以诊改为解决这些问题的抓手,聚焦课堂教学主阵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标准建设为引领,以信息化平台为支撑,依托专家团队,紧盯课堂教学关键核心要素,推进教学督导转型,创新课堂认证评价,为高职教育建立常态化的人才培养质量自主保证机制,推进课堂变革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课堂诊改新方法。

  三、主要做法

1创新课堂认证评价,促进教师自我诊改

转变课堂教学过程中“重教师讲授过程、轻学生学习收获”的传统教学理念,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学院率先在省内开展有效课堂认证工作,采用类似于产品质量认证的方式,通过制定有效课堂的认证标准,对所有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有效性认证”,帮助教师进行自我诊断、改进教学、提升能力。

一是制定认证标准。针对课堂教学的“课前设计、课中实施、课后评价”三个重要环节,基于真实的工作任务,通过有计划地构建一系列“任务型课堂”,采用项目教学、问题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实施教学活动,学生以较高的学习效率达到预期学习目标的教学原则,从课程设计、课堂实施、课外作业、课程资源、课程评价五个维度,科学制定了26项评分指标的一体化课堂认证评价指标体系。二是规划实施认证。设计课堂认证流程:成立认证机构—制定认证计划—完善相关制度—全面实施推进—反馈持续改进,引导教师追求卓越自我成长,创建一批优质课堂,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职教“金课”。三是设计认证程序。建立“发布认证计划—开展动员和培训—进行任务型课程设计—专家指导评审—开展推门听课—发布认证结论”科学严谨的认证程序,确保认证结果如实反映教师教学质量,不断总结、持续改进,确保认证程序日趋完善。截至目前,课堂认证工作共开展3批次,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带头参加,认证教师达150余人,认证课程涵盖《数字测图》《蜡染技艺》《食品安全技术》等省级在线精品课程,首批、第二批有效课堂认证共有25位教师获得“一师一课”优质课堂认证,开始推进编制校本教材阶段,第三批课堂认证共有23位教师通过课程整体设计答辩进入课堂实施阶段。从教师的反响来看,开展课堂认证是努力践行课堂革命新理念、促进教师自我反思,催生教师队伍新动力、推行有效教学新举措的有力保障

图1 专家团队开展课堂认证

 

2推进教学督导转型,实现课堂导诊一体

《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的发布,为高职院校深化教学督导改革明晰了方向,学院认真贯彻落实文件要求,推动教学督导工作转型提质。一是组建团队。学院紧抓东西部协作共同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契机,携手杭州职业技术学院,聘请杭职院14 位教师作为指导专家,与学院校内督导团队共同组成专家督导小组,走出一条与杭职院协同联动的“东西合作、专家指导、自主探索、创新发展”的课堂变革之路。二是督导、教师双轮驱动。积极学习先进评价理论,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改变传统的侧重于学生专业技能培养而忽视职业道德素质树立的理念,根据课堂认证的标准,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不断对标对表,依托教学平台,不断总结、不断改进,实现自我反思诊改;专家团队通过运用自身专业知识,依托分析平台,不断督促、不断指导,实现专家引领教师诊改实现共同成长的双轮驱动导诊一体机制。三是改革教学督导评价转型。课前,专家团队查阅授课教师提交的课程整体设计以及单元设计确定课程设计是否有效;课中,专家团队推门听课确定课堂实施是否有效;课后,专家团队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重点关注学生学习效果,主要通过面对面交流的形式提供诊断评价及改进教学的建议,引导教师修改完善课程设计,以“关注与对话” 的方式实现“严格的督、科学的导”,推动教学督导与教学诊改走向导诊一体。目前,教学督导团队共发布67期督导简报、发放79份督办单、督办事项104项、收到各系部督办反馈情况报告104份、每学期发布督导分析报告,督导-反馈-诊改-再督导-再反馈-再诊改的“闭环式”监控机制初步建立。

 

3加强信息技术保障,教学效果实时反馈

提出“数字轻工”发展战略,升级基础设施,优化信息化平台,强化业务系统,目前已实现70余项业务线上办理,10余项业务支持自助打印,线上一键办理率从原来的50%提升至85%。同时确立诊改向课堂纵深推进的发展思路,鼓励教师使用教学平台,课前,教师通过教学平台将设计的单元教学内容推送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及内容,并提供任务清单和学习资源,教学平台记录学生浏览、预习的情况,根据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及课前学习的效果,教师自我诊断,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课中,教师可通过线上签到、随堂测试等线上活动进行课堂组织,根据平台的数据反馈信息,对照课堂认证标准,进行实时检测纠偏;课后,教师反思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参照课堂教学诊断量表进行数据分析,找出突出问题,分析问题原因,明确改进思路及措施,撰写和提交课堂教学质量自我诊断报告,进一步优化实施下一轮课堂诊改。通过对接超星学习通搭建教学督导、课堂认证一体化分析系统,发布督导认证分析报告,确保内部质量保证体系2.0版建设有序推进。

 图2 搭建信息化管理平台发布分析报告

 

4突出激励制度建设,正向引导发展动力

学院在制度顶层设计中,把优化教师课酬激励作为教师参加课堂诊改的重要抓手。设计认证结果等次,针对课堂认证结果达到B 级以上水平的课堂,每课时津贴在现有基础上分别提高系数 1(A 级)、 0.6(B 级),每年可立项申请经费 3-5 万元用于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及其信息化教学改革,学院每年投入不少于50万专项资金用于开展教学督导和课堂认证工作;同时强化精神激励,突出价值引领,达到 B 级以上的有效课堂,学院认定为“优质课堂”,发放“优质课堂”荣誉证书,在学院微信公众号开通专栏进行宣传。

 图3 开设有效课堂认证公众号专栏宣传通过认证教师

 

  四、成效成果

  导诊一体课堂诊改工作开展以来,有效激发了教师活力,强化教师对课堂教学质量主体的认知意识,引导教师对教学督导、课堂认证的认同感,强化教学责任心,自觉围绕以教学为中心、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能力改进提升,增强师生获得感幸福感。学院参与国家级大数据技术专业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国际课程标准及资源3套,参与建设国家级教学资源库1个,省级精品课程8门,院级在线精品课程27门,共同开发了83本教材(其中校本教材21本,正式出版62本)。

通过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不断提升线上教学的实效和水平。2021年,学院信息化教学平台已100%覆盖任课教师及学生,全校共有685位教师(含外聘教师)、16149名学生参加线上教学,线上教学运行课程438门,其中自建课程263门,运行班次2947次,开展教学活动达90196次,线上教学资源数达7057个,教学题库约15万个(154337),根据在线课堂互动表现及测试情况等,用教与学的过程中产生的数据来诊断教与学目标达成的程度,对未达成的原因进行认知和知识等方面的统计分析,运用大数据监视与分析诊断平台,及时推送师生消息,实时进行调整改善,使教与学得到持续的改进。根据学院2021年度教学评教结果分析,在线课程学生评价好。


下一步工作打算

  诊改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克难攻坚、久久为功、持续发力。下一步,学院将进一步贯彻《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认真总结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运行建设经验,勇于探索、科学规划、严密组织、规范实施,不断深化诊改工作,推进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学院治理水平、人才培养质量。

 


关闭窗口
栏目导航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