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诊改
常态化课程自主诊改 全面提升课程育人成效
访问量:14 | 发布日期:2023-10-23

编者按:本文摘录自2022年度全国诊改典型案例——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典型案例,文字有删减。

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地处经济欠发达的广西河池市。2017年以来,学校积极响应教育部和自治区教育厅有关诊改工作要求,结合自身特色及发展需要,坚持“问题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工作方针,克服老少边山穷地区困境和学校基础薄弱、生源少和生源素质参差不齐等制约学校发展问题,以构建科学有效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为契机,建成五大发展中心信息化平台,全面运行“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层面诊断与改进机制,充分践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现代质量管理。坚持以师生发展为根本,秉承“自强不息、勇创一流”的学校精神和“厚德强技、修行致远”的校训,以学校激励机制为牵引,以激发师生自主质量保证内生动力为目标,全面实施常态化、可持续的课程层面诊改,充分发挥课程育人的重要作用,实现学校“让每一个学生都走得更远”的育人目标,为学校高质量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一、构建“2535”体系,实施智能化课程诊改

1建立“两到”保证制度,发挥课程育人核心作用

坚持五纵向到底,五横向到边的“两到”原则。学校聚焦课程育人,沿五纵到底查问题补短板,沿五横到边找差距强内涵,建立课程层面的诊改制度、运行制度、绩效考核制度和激励制度等46项,激发全体教师主体责任意识,确保课程诊改工作取得实效,为学校提质培优和做强做大激发内生动力。

1  课程层面诊改制度体系 


2强化“五结合”诊改机制,打造可视化目标链与标准链

 

实施常态化“五个结合”课程诊改机制,即将课程诊改与学校总体规划结合、与专业及课程规划结合、与课程建设标准及教学质量标准结合、与重点工作及绩效考核结合。全校所有课程遵循SMART原则,结合学校整体规划、专业定位等要求,制定课程发展目标。参考学校“四级”课程建设标准(校级合格/校级优质/自治区级优质/国家级优质),建立体系化课程建设“目标链”与“标准链”。同时将建设目标任务按学期分解到课程计划,落实到课程教学团队,从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改革、实践教学、数字资源建设等方面进行课程建设、诊断及改进。工作任务纳入绩效考核管理范畴。依托质量诊改平台、绩效考核等系统实现部门及个人目标任务信息化管理,构建直观可视化的目标与标准体系。

 

课程层面可视化目标链和标准链


以上一轮诊改结果为起点,以问题为导向进行综合分析,形成重点推进工作,纳入下阶段重点工作及考核范畴。通过考核二级学院等方式专项解决课程重难点问题。目前新一轮课程发展重点工作是聚焦学校质量提升年活动、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课程思政建设、教学成果培育、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在线精品课程与资源库建设等6大项。课程诊改从课程基本情况、课程团队、教学运行、教学效果等四个一级指标设立19个测评点,按照“8字型质量改进螺旋诊改路径,常态化对课程建设、教育教学质量与水平进行系统化、全方位的自主诊断与改进。

 

3  课程诊改重点工作 


3实施“三环节”激励制度,推动课程层面自主诊改

 

依据学校《课程诊改制度》《教师教学工作量化考核实施办法》和《绩效考核办法》等制度,实施“三环节”课程诊改与绩效考核激励机制,即课前,根据职教云课程平台备课数据进行质量分析,课程资源建设较好的课程给予奖励;课中,根据学生评教等得分,评教得分高的给予奖励;课后,根据学生技能随机抽查测评结果,对师生进行奖励。同时遵循“三全”原则,按照“确定目标、建立标准、组织实施、诊断改进”工作流程和“8字型质量改进螺旋”路径实施课程诊改,将螺旋中的上下两个螺旋分别视为“动螺旋”和“静螺旋”并分别采取有针对性的诊改策略。

 

运行“静螺旋”周期考核机制,课程诊改周期为一个学期一考核周期。考核由学校、部门两级绩效考核组,依据课程目标、质量标准和诊改制度等,通过质控点把握和考核奖励机制的运行,

 

依托质量管理平台、课程发展中心进行线上数据分析与评价、线下组织考核和民主评议等相结合方式进行,突出课程教学质量的监控。按照课堂教学设计、教学组织实施、教学团队建设、课程资源建设、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改革等维度的质控标准,对系统数据联动比对,实时监控质控点进度并自动预警,建立质量事故管控的常态化预警及反馈机制;实施奖优改差为主的激励机制,以此促进各责任主体加强自我学习、总结创新,依据工作中产生的数据开展自我诊改,确保质量循环提升。

 

运行“动螺旋”动态纠偏机制,实施即诊即改的全过程控制。依托校内质量监控与管理平台,实时监测预警,了解与掌握课程教学全过程的问题与不足,及时进行问题分析、制定对策、监督改进,增强课程建设与教学诊改的时效性,使教学评价促进教学改进的作用真正落地。推动慕课、微课等课程建设,推广混合式教学模式,依照课前、课中、课后课程教学三环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施课堂教学质量在线监测和实时跟踪,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状态,提升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达标率。


4  课程“8字型质量改进螺旋”与“动、静螺旋”

 

4确立“五化”诊改理念,运行智能课程诊改模式

 

学校建成集“质量诊改平台、五大发展中心、绩效考核系统、大数据课堂综合管理系统”为一体的信息化质量平台,实时采集工作数据,通过大数据预警分析及数据画像等技术,全面支持诊改工作“五化”,即工作常态化、任务目标化、管理精细化、发展个性化、改进持续化。

 

1.依托大数据课堂综合管理系统,推动“动螺旋”实施课程诊改。大数据课堂综合管理系统对第一、第二课堂从过程到结果进行全方位的数据采集、监控与管理,通过大数据技术整合全校各个基础业务系统,形成课程发展中心,利用办事大厅进行流程再造,构建批量微服务应用,以业务带动数据流转,生成学生综合素质画像(德智体美劳)和课堂画像,提供课堂质量全局数据支撑。

 

5  大数据课堂管理平台


课堂画像是大数据综合管理平台的子功能,是利用大数据技术将每个课堂的课前、课中、课后所有数据进行实时在线采集,某个课堂画像是指“某教师+某课程+某教学班级+某学期”所有明细数据统计,包括课程课堂基本信息、评教评学、教学资源、授课情况、成绩等全局数据,形成一个现状可描述、因素可推断、横向可对比、纵向可跟踪、实时可预警的过程性常态化信息平台,是课程诊改“动螺旋”的核心应用平台。课堂教学实时动态诊改,由课堂教学评分不达标预警出发,查摆原因。如图6图7所示,从教学内容记录看,不达标原因主要为偏重理论教学,学生学习兴趣不高,通过调整教学内容,采用项目式教学法,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课堂教学满意度得到提升。

 

6  课堂评价监控点诊改实例-1 

7  课堂评价监控点诊改实例-2


2.基于五大发展中心数据,触发“静螺旋”绩效激励作用。不断优化完善课程诊改质量管理和考核体系,保证诊改工作的常态化、全过程管理。五大发展中心提供综合校情五个层面(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全局实时数据多维度展示,为课程建设发展情况提供直观数据参考。

 

8  五大发展中心提供全局实时数据


诊改平台对课程诊改工作指标、质控点进行全盘监控、进度跟踪和实时预警,绩效考核对课程诊改日常与重点工作进行任务分配、考核及过程管理。课程建设情况与绩效奖励挂钩,激发自主质量保证内生动力,保证课程质量不断提升。

 

9  质量诊改平台 

10  部门绩效考核

 

二、激发师生源动力,谱写育人成效新篇章

 

1支持专业高水平发展,促进学校办学实力显著提升

 

课程诊改助力学校各专业建设与发展,2018年以来,学校在专业建设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获得国家级骨干专业1个,自治区级示范特色专业及实训基地建设项目5个,职业教育专业发展研究基地1个。特别是2019年11月,冶金技术专业群综合实力有了大幅提升,我校入选为广西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院校。

 

2确保学生高素质发展,培养质量得到社会广泛认可

 

学校推行“学训赛融通”和专业组、院、校三级技能抽查制度,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以学促赛,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高。2017年至2021年,学生参加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得国家级一等奖4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8项;获得自治区级技能竞赛一等奖58项,二等奖74项。学生技能竞赛成绩稳步提升。

 

11  铜冶金技术抽查成绩逐年提高 

12  近五年学生国赛区赛成绩突出


3打造高水平师资团队,教学能力比赛实现获奖突破

 

学校深化“三教”改革,全力打造活力课堂和高效课堂,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校级教师教学能力比赛执行《教师教学能力比赛及随机抽查制度》,采用二级学院选拔推荐+全体教师随机抽查的方式共同进行比赛。通过这种方式,既可选拔参加省级比赛选手,又可检验全体教师教学能力,促进全体教师教学能力的全面提升。近五年来,教师参加教学能力大赛获得自治区级一等奖16项,二等奖27项。

 

4创新活力高效课堂,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丰硕成果

 

2018年以来学校获自治区教学改革课题立项28项;获自治区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获河池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13  获广西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一等奖证书


5形成特色质量文化,学生就业率高社会声誉好

 

通过课程诊改,教学效果明显改善,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就业竞争力逐年增强,用人单位满意率、学生就业质量、就业专业对口率逐年提升。学校连续多年获得自治区教育厅颁发的“广西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突出单位”称号。

 

14  连续多年获得“广西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突出单位”称号 

 

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1制度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诊改运行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建立完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进一步加强。绩效考核体系和激励机制等需要进一步建全。

 

2诊改数据尚需强化源头治理

 

五大发展中心清洗后的数据有少部分业务部门存在异议。今后,一是要加强基础业务系统使用,确保源头数据的准确性;二是通过大数据分析治理,对比各系统数据,找出不合理数据进行数据不合理预警,及时处理保证数据准确性和完整性。

 

3系统功能有待进一步提升

 

发展中心采取定制迭代开发模式,还有很多的数据无法采集与统计。要加大对各业务系统数据的分析,深度挖掘数据,对一些重要指标业务系统又无法提供的要采取填报方式进行采集。


关闭窗口
栏目导航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