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职业教育教师评价研究20年:回溯与展望——基于CNKI学术期刊CiteSpace可视化分析
摘要:职业教育教师评价是评估职业教育教师发展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引领高质量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方向的关键环节。明晰该领域研究的现状、热点及趋势,有助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师评价研究,助推我国高质量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采用CiteSpace 6.1R6数据分析软件对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近20年的144篇高质量样本文献(北大核心来源期刊和CSSCI来源期刊)进行可视化分析,探析该领域研究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当前热点议题,即职业教育教师绩效评价、教学评价、评价指标体系、现实困境以及优化路径,力求全面展现现阶段职业教育教师评价研究的现状和特征,并为未来研究提出建议,包括探索研究合作机制、丰富研究方法、关注中职教师评价以及聚焦数字化评价,以期为职业教育教师评价理论研究和现实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师评价,CiteSpace,可视化分析
课题项目:2023年贵州省高等学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基于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提升的‘六位一体’教学模式研究”(编号:2023049 主持人:吴金航)。
一、研究背景
新时代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助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1]。教师评价在提升教师质量和教育质量上发挥着重要作用[2],《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指出“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3]。职业教育教师评价是评估职业教育教师发展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引领高质量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方向的关键环节。
近年来,职业教育教师评价研究已受到学界的高度关注,研究成果持续输出。当前职业教育教师评价研究的现状如何?存在哪些热点问题?未来可能的研究着力点是什么?这些问题的探讨有助于进一步精准把握职业教育教师评价的研究趋势,更好地服务于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及高质量发展。基于此,本研究采用CiteSpace 6.1R6数据分析软件对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近20年的144篇高质量样本文献(北大核心来源期刊和CSSCI来源期刊)进行可视化分析,探析职业教育教师评价研究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当前热点议题,力求全面展现现阶段职业教育教师评价研究的现状和特征,探索未来研究着力点,以期为职业教育教师评价领域的研究者提供研究参考,促进职业教育教师评价的理论拓展,助推我国职业教育教师队伍高质量建设,助力中国式职业教育高质量推进。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数据来源
在中国知网(CNKI)全文数据库中采用“高级检索”功能,文献类型设定为“学术期刊”,检索文献篇名关键词设置为“教师”“评价”,学科设定为“职业教育”,为保证样本文献的学术质量,将来源类别勾选为“北大核心”和“CSSCI”。初步梳理文献发现自2004年起有连续的文献发表,考虑到数据分析的有效性,故将起止时间设置为2004年至2023年(检索日期为2023年5月18日),更新时间为“不限”,检索条件为“精确”,所得相关文献共计151篇。筛选去除与主题低相关或无关,以及随感心得、研讨会报告、新闻报道、通知公告等非学术型文献,最终保留有效样本文献共计144篇。将样本文献以Refworks格式导出,并使用CiteSpace进行格式转换以待后续用于数据分析。
(二)研究方法与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CiteSpace 6.1R6数据分析软件对144篇样本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可视化分析是指对大量的非数值型信息进行计量分析[4],CiteSpace数据分析软件基于寻径网络算法和共引分析理论,可以将样本文献的数据信息绘制成直观的知识图谱,即可视化知识图形和序列化知识谱系[5],有利于从整体上分析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研究前沿、发展方向等信息。本研究以144篇样本文献为分析数据源,对研究作者、发文机构和关键词分别绘制知识图谱,进行可视化分析,以探析职业教育教师评价研究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三、职业教育教师评价研究的时空分布特征
(一)研究时间分布特征
根据发文量的时序变化可以直接观测该领域研究时间分布特征,进而分析其成果产出情况和关注度变化。从职业教育教师评价研究核心文献数量年度分布统计图,如图1所示,可以直观地看出,2004年到2023年间职业教育教师评价研究依次经历了起步期、增长期和发展期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2004年至2007年的波动起步期。这一阶段的核心文献共10篇,数量较少且波动较大,除2005年文献数量增加至6篇外,其余年份均在2篇及以下,可见这一阶段职业教育教师评价研究尚处起步期,未引起学界广泛关注。
第二阶段为2008年至2013年的快速增长期。2008年教育部印发《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强调“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6]。此后的6年中,职业教育教师评价研究核心文献数量总体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2011年和2012年虽出现小幅回落,但6年的核心文献总数仍达65篇,较起步期增加了近7倍,并于2010年和2013年两个年度达到峰值,核心文献数量增加至13篇和14篇。
第三阶段为2014年至2022年的持续发展期。这一时期的核心文献总数为65篇,与快速增长期持平,平均每年核心文献数量稳定在7篇左右,2017年增加至10篇和2019年减少至2篇,随后均回归至平均水平,且截至2023年5月18日,2023年已有4篇相关核心文献,预计本年度产出的核心文献较往年会只增不减,总体上保持着较为平稳的持续发展趋势,表明该研究领域有着较为重要的学术价值,现阶段已持续受到学界关注,具有广阔的研究前景。这与党和国家近年来高度关注职业教育及教师评价密切相关,如2019年《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深化突出‘双师型’导向的教师考核评价改革,并建立职业院校、行业企业、培训评价组织多元参与的‘双师型’教师评价考核体系”[7],2020年《方案》提出“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8],相关政策文件为研究者提供了基本的规范性和方向性,是学界追踪职业教育教师评价研究的重要导向,也是职业教育教师评价研究的价值立场。
(二)研究空间分布特征
分析研究空间分布特征,有助于从整体上判断该研究领域主要研究力量的分布格局以及合作情况,研究作者和发文机构正是分析研究空间分布特征的重要参考。
1.研究作者分析
对研究作者进行统计分析,挖掘职业教育教师评价研究领域中的核心作者以及作者间的合作关系,既能明晰该研究领域有突出贡献的学者,也可以明确在未来研究中是否需要进一步加强学者间的沟通交流,减少研究断层与重复研究。
第一,核心作者较少,成熟的核心作者群尚未形成。核心作者是特定研究领域的主要贡献者,也是研究的引导者和助推者,他们的研究主题和方向对后来的研究者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9]。根据普赖斯定律,核心作者的最低发文量N约等于最高产作者发表论文数的平方根的0.749倍[10]。经统计,最高产作者发表的论文数为4,因此核心作者的最低发文量N为1.297,取整为2篇,共有25位作者符合要求。其中发文量较多的作者有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史枫(3篇)、北京联合大学徐英俊(3篇),但核心作者中知名研究者较少。25位核心作者的发文量共计52篇,仅占总发文量144篇的36%。根据洛卡特定律,依照平方反比律设定,若发表过1篇论文的作者约占发文作者总数的60%,即可认为该领域已形成核心作者群[11]。本研究中仅发表过1篇论文的作者数为208人,占发文作者总数(233人)的比例约为89%,与洛卡特定律设定的约60%仍有较大差距。因此,依据普赖斯定律和洛卡特定律统计分析核心作者后发现,我国职业教育教师评价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极少,核心作者发文量不高,缺少知名研究者发挥领军作用,研究作者存在瞬时性,尚未形成成熟的核心作者群,不利于为后续研究提供支持和引导。
第二,研究合力薄弱,稳定的学术团队尚未建立。成熟的学术团队有利于培养卓越的研究型人才,产出更多高水平的研究成果[12]。运行CiteSpace生成作者合作图谱,如图2所示,节点代表作者,节点连线代表作者间的合作研究,如汤胜民和张培斌、蔡淑琴和任中普、陈强和龚少军等均进行过合作研究。作者的合作不仅有同机构内同事间的合作,如蔡淑琴和任中普同属华中科技大学;也有跨机构合作,如陈悦和吴雪萍跨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和浙江大学进行合作。另有部分独立作者同样为该领域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如史枫、徐英俊和党耀国。但总体而言,节点间连线较少且简单,表明作者间的合作关系并不紧密,该研究领域的研究合力相对薄弱,尚未形成成熟的学术团队,不利于为杰出的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团队环境,产出创造性的研究成果。
2.发文机构分析
对发文机构进行分析,梳理主要发文机构及机构间的合作关系,可以了解机构间合作的紧密程度,对未来促进研究资源的整合、推进学术成果的交流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第一,合作关系松散,以独立研究为主。各研究机构间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有利于促进经验交流,夯实职业教育教师评价的研究基础[13]。进行职业教育教师评价研究的机构共计178家,平均发文1.24篇,其中发文量超过2篇的机构共19家。尽管众多研究机构均对该领域进行了多方面研究,但从178家发文机构的共现图谱所呈现的合作关系来看,各机构节点分布略显零散,联系松散,机构间的合作网络密度仅为0.0044,如图3所示。除以中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职教研究所、黑龙江大学教育学院为代表的极少数机构间进行过合作研究,其余机构多为独立研究,暂未有明显的互动或聚类特征。可见我国职业教育教师评价研究领域的发文机构间联系松散,整体合作率较低,现阶段仍以独立研究为主,难以突破独立的研究单元,不利于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第二,地域差异明显,中职学校缺位。机构间减少地域和学校类型的限制,扩大合作网络,将有利于实现信息的全方位共享,促进理论研究与现实实践的有机结合[14]。统计发文量排名前10位的机构发现:一方面,高产机构分布的地域差异明显,河北省、湖北省和浙江省各2所,北京市、重庆市、江苏省和江西省各1所,东部地区的发文机构较多,其他地域仍有待加强;另一方面,从高产机构的类型来看,高等职业院校与普通高校和科研院所平分秋色,但中职学校缺位,也未见国内知名高校。如表1所示。此外,就研究内容而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内容较为宏观,如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任中普等以河南、湖北两地的高职高专院校为调查研究对象,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构建了适用于高职高专教师群体的评价指标体系[15]。而高职院校的研究内容则较为微观,更倾向于从教师评价的某一具体方面出发,如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陈悦在充分认识高职学校组织特性及教师特点的基础上,树立了以教师发展为目标的绩效评价导向,并构建了多元主体参与的教师绩效评价体系[16]。总体而言,东部地区发文机构较多,地域差异显著,且中职学校参与较少,国内知名高校并未广泛发挥其带动性和影响力,可能会窄化国内职业教育教师评价研究的发展视野,造成教师队伍建设质量的不均衡。
四、职业教育教师评价研究的热点议题分析
(一)基于关键词共现分析
关键词是一篇文献研究主题与核心内容的高度凝练,概括并提炼了文献的核心与精髓,通过分析关键词可以进一步把握职业教育教师评价研究的热点议题、研究前沿以及未来研究方向。
关键词的频次和中心性可以用来反映该研究领域的热点议题。高频词是指在该研究领域的相关文献中出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判定依据通常使用多诺霍公式,即高频词出现的最低次数
,其中I表示相关文献的关键词累计个数[17]。在本研究已检索的144篇文献中,关键词共计178个,累计出现频次为378次,所以高频词出现的最低次数T确定为27,即出现频次在27及以上的关键词为该领域的高频词。此外,参考另一重要指标——中介中心性,关键词的中心性在0.1及以上即可判定为高中心性关键词[18]。统计分析样本中频次在27及以上或中心性在0.1及以上的关键词,如表2所示,共计10个,即“高职院校”“评价”“教师评价”“高职教师”“教师”“评价体系”“高职”“教学质量”“绩效评价”“教学评价”。
通过运行CiteSpace生成关键词共现图谱,有助于更直观地发现并整合当前研究的集中关注点,如图4所示。在关键词共现图谱中,左上角数据显示N=178,E=369,代表共生成178个节点和369条连线,圆形节点代表各关键词,连线代表各关键词之间的联系,节点越大则关键词引用的频次越高、中介作用越强,连线越粗则关键词共现频次越高。对比图谱可知,字号和节点较大且节点间连线较为错综复杂的关键词有“高职院校”“教师评价”“评价”“高职教师”“评价体系”“教学评价”“绩效评价”“教学质量”等,表明当前职业教育教师评价的研究热点还集中在这些方面,与根据关键词的频次和中介中心性分析出的热点议题比较一致。
(二)基于关键词聚类分析
基于关键词共现分析所总结的热点关键词相对宏观,不易细致勾勒出热点研究内容,因此还需利用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进行聚类分析,即对相近关键词分类聚合并归纳出各类群名称,以细化研究方向,精确挖掘职业教育教师评价研究的热点主题。
在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的基础上,进一步选择索引术语标记聚类,并采用对数似然比算法,同时将聚类数参数设置为9,进行聚类,得到聚类知识图谱,如图5所示。聚类模块值(Q值)为0.6209,大于0.3,表明该聚类结构显著;聚类平均轮廓值(S值)为0.8297,大于0.7,表明该聚类结果有效。各不规则区域由相关关键词聚类网络所形成,并以“#编号类群名称”为标签,标明了相应的类群名称,其中编号代表集中度,编号越小则表明该领域研究集中度越高。依照编号顺序,将相关数据信息汇编成主要聚类关键词信息表,如表3所示。
结合关键词共现分析和关键词聚类分析,通过二次检索样本文献,以继续解构当前职业教育教师评价研究领域的热点议题。目前该领域研究热点集中在职业教育教师绩效评价、职业教育教师教学评价、职业教育教师评价的指标体系、职业教育教师评价的现实困境、职业教育教师评价的优化路径五个方面。
1.职业教育教师绩效评价
职业教育教师绩效评价是职业教育教师评价研究的重要热点,关键词包括“绩效评价”“绩效考核”等。绩效评价是教师评价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也是职业院校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工作,不同的研究者对教师绩效评价进行了不同角度的剖析。在体系构建方面,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职业学校基于多元共治视域,推进教师绩效评价由“管理”向“治理”转变,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教师绩效评价体系[19]。在科研绩效评价方面,应在评价理念、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以及激励机制等方面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以增强教师科研绩效评价的实效性,促进科研工作良性发展[20]。国外的职业教育教师绩效评价模式同样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如:英国高职教师绩效评价更多关注教师自身发展,不予奖惩;加拿大高职教师绩效评价既评估教学水平,也考核科研活动,教学与学术两手抓[21]。这对我国职业教育教师绩效考核观和绩效评价模式有重要启示。
2.职业教育教师教学评价
职业教育教师教学评价是热点议题之一,这一主题下的关键词有“教学质量”“教学能力”“教学评价”“教学反思”等。科学的教学评价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已有文献主要从两个方面探讨教师教学评价:一是教学能力评价。如:刘琴等(2022)指出当前评价主体的主观性、评价过程形式化以及评价标准缺乏区分度等问题会给教师教学能力评价带来不利影响,并通过构建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评价的理论模型,进一步探讨了我国职业院校教师发展及其价值取向[22];刁均峰等(2022)则着眼于“双师型”教师,采用修正式德尔菲法,搭建了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为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提供了实际的可操作性工具[23]。二是教学质量评价。如:陈思骑等(2022)基于服务质量模型,构建了中职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探究了四川省C职业中学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现状及相应的改进措施[24];许芳奎(2012)基于教师实践能力,将教学质量评价分为教学设计评价、教学实施评价和教学效果评价,并从原则、标准和方法三个维度对如何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机制进行了详细论述[25]。
3.职业教育教师评价的指标体系
构建评价指标是职业教育教师评价研究的另一研究热点,关键词包括“指标体系”“评价标准”“评价指标”“构建”等。一方面,职业教育教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主要基于成熟的数量模型,并结合调查数据和征询意见,构建评价的框架体系。聂伟进等(2021)针对高职教师培训评价,采用柯氏四层次培训模型的最新框架,结合问卷数据与专家意见,形成了包含反应层、学习层、行为层和结果层4个一级指标以及19个二级指标的高职师资培训评价指标体系[26];王金立等(2023)则采用专家打分法、层次分析法(AHP)构建了高职教师科研能力量化评价指标层次[27]。另一方面,职业教育教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也充分凸显了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和实践性特点。刘治刚等(2020)认为只有建设一支具备成熟技能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高素质专业型技术技能人才,并利用YAAHP软件和层次分析法,为高职院校教师企业实践锻炼构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28];秦胜龙等(2018)则指出应重点突出对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考核力度,适当增加实践教学指标的权重,以引导教师重点发展专业实践能力[29]。
4.职业教育教师评价的现实困境
职业教育教师评价的现实困境是重要研究焦点之一,关键词有“现状”“困境研究”“培养困境”等。已有研究主要从四个层面指出现阶段职业教育教师评价面临的困境:一是评价目的缺乏引导性,片面地将评价与教师自我发展割裂,代之以“急功近利”的目标,如奖罚、升降,致使教师功利性地着眼于眼前的考核标准而忽视了长远发展,以评价引方向、以评价促发展的指导和激励功能湮没于典型的奖惩性评价[30];二是评价主体缺乏多元性,对教师的评价主要以行政人员和学生为主,缺少教师自评[31],且同行、督导和学生评价往往流于形式,缺乏专业性和客观性[32];三是评价内容缺乏实效性,以检查常规性材料为主,如教学日志、听课记录本、业务学习本、教师成长手册等,看似规范统一,实则缺乏弹性和实效性,无法真正凸显针对职业院校教师的专业要求[33];四是结果反馈缺乏公信力,教师不认可官方机关给出的评价结果[34],反馈机制不完善,没有将真实的评价结果及时地反馈被评价者[35]。
5.职业教育教师评价的优化路径
职业教育教师评价的优化路径也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关键词有“策略”“优化”“实施途径”“改革”“对策”等。首先,完善评价保障,打造良好的制度环境。针对“双师型”教师立体评价,要注重顶层统筹规划,实施相关配套政策,形成统一的“双师型”教师资格标准,规范评价内容和评价过程,健全评价保障[36]。其次,加强校企合作,构建多维性评价体系。鼓励行业企业参与合作,将企业标准及时反馈给职业院校,建立兼顾多方共识和利益诉求的评价指标体系[37]。最后,更新评价理念,强调发展性教师评价。以实现教师的发展和成长为评价的根本目的,注重发展性、过程性评价,适当辅以奖惩性评价,以评价带动教师工作热情的提升和业务能力的提高[38]。
五、未来展望
基于职业教育教师评价相关文献的分析发现,近年来该研究领域已受到学界的高度关注,学者们紧跟国家教师队伍建设的发展方针和政策,从多个维度、多个视角探究了职业教育教师评价的相关问题,符合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深入发展的趋势。但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教师评价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建设工作仍处于萌芽和探索阶段,在研究共同体的建设、研究方法的优化、研究对象的扩展以及研究内容的创新等方面,还有待探索完善。具体而言,未来的研究重点可从四个方面展开。
(一)探索职业教育教师评价研究合作机制
促进各方研究力量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形成成熟稳定的研究共同体,有利于协同完善职业教育教师评价研究。对现阶段该领域研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后发现,无论是研究者,还是发文机构,仍存在合作范围局限、合作交叉力度偏弱、研究合力总体较薄弱、知名作者及权威机构未充分发挥其影响力等问题。教师评价并不仅仅针对某一院校或单一地域,其要点在于互通互补,关键在于协同融合,“孤军奋战”难以突破独立的研究单元,局限于研究“舒适区”也不利于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信息共享背景下,职业教育教师评价合作研究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在区域上各研究者和研究机构应尽可能突破地理条件的限制,进行跨地域合作,尤其是东部地区研究机构可发挥已有的优势,与其他地域研究机构加强合作[39],以提高合作率,整合研究力量,降低研究松散度。此外,在类型上应着力促进不同类型研究者的学术合作,集中不同类型研究机构的优势,尤其加强高职院校教师、高校和科研院所专家以及中职学校一线教师的沟通交流,在中职学校、高职院校、普通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间建立完善的学术合作网络,广大青年研究者、知名作者和权威机构可充分发挥其领军示范作用,积极促进多种思维的综合融通,促进宏观与微观的研究相结合,形成研究合力,实现资源共享,产出更加丰富、充实的研究成果。
(二)丰富职业教育教师评价研究方法
丰富研究方法,综合多种研究方法的功能,有利于提高研究质量,推动职业教育教师评价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发展。已有研究聚焦于教师评价的指标体系、内容权重等问题,仍较多采用基于统计调查和数据分析的量化研究,看重量化结果,研究方法单一,经验总结等定性分析相对薄弱。教师评价离不开标准明确、过程规范、结果客观的量化研究,但职教教师劳动有其独特性和复杂性,落实到职业教育教师评价更需要研究者综合考虑多方维度,以提升研究的信度和效度。一方面,根据研究目的和内容,在定性研究上适当投入更多时间,特别是涉及教师情感或信念等因素的研究,避免遵循窄化的定量技术路线;另一方面,扩大质性研究不意味着弱化或摒弃量化研究,二者并非非此即彼的关系[40]。此外,进一步深化思辨性经验总结,借鉴成熟的教师评价理论,注重多学科、多领域研究方法的创新运用和理论的交流互补[41],打开研究新思路,借用相关评估量表、问卷和访谈等方法搜集样本数据,运用SPSS、Amos等数据分析软件进行规范化解释和验证,基于统计调查和数据分析的有益补充,探索与职业教育教师评价相宜的突破性理论变式,推动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的互通互补。
(三)关注中等职业教育教师评价
拓展研究对象,提高中职教师关注度,有利于全面整体审视职业教育教师评价。样本文献中以高职教师和中职教师为研究对象的文献量比为6.6∶1,仅有16篇以中职教师为研究对象,表明当前职业教育教师评价的研究仍较多关注高职教师,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中职教师这一群体。究其原因,有学者认为中职教师相较于普高和高职教师,在地位上更处劣势,加之缺乏研究力量,造成了中职教师在职业教育教师评价中的缺位现状[42]。中职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历史重任[43],是职业教育的基础性教育,中职教师是中职教育的关键因素,中职学校教师评价问题得不到重视将不利于从整体上提升我国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质量。基于此,研究者及研究机构应当立足职教体系建设大视野和教师队伍建设主阵地,在针对高职院校教师评价进行深耕之余,还需注重拓展研究对象,将研究对象扩大至中职教师这一长期处于边缘的群体,弥补中职教师在职业教育教师评价中的缺位现象,提高中职教师关注度。
(四)聚焦职业教育教师数字化评价
借助大数据、云计算搭建评价体系,优化评价方法,创新研究内容,有利于提升职业教育教师评价的科学性、系统性和精准性。样本文献中仅有2%的相关文献借助了大数据分析技术,现有的研究仍倾向于采用数量模型并结合问卷、访谈、考察等调查数据来构建评价体系,研究方法相对传统,较少考虑数字化评价。智能技术赋能教师评价,是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任务[44],在大数据时代使教师评价与信息化紧密结合,融入数字技术新元素,智能化地解决职业教育教师评价困境,以其功能性、精准性和动态性反哺职业教育教师评价的综合性、系统性和实践性。
未来研究首先应着力打通数据信息壁垒,实现数据互通,提升各类有效数据的共享性,建立教师评价综合数据库。在构建评价体系时,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海量数据信息进行深入分析,发挥其统计、分析、预测等功能,提升定量研究的效度和广度。在选择评价方法时,依托数据平台及其提供的技术保障,借鉴智能技术在深度学习、强算力和算法程序等方面的智慧因素,实现职业教育教师评价方法在校内和各数据平台之间的联结,动态地选择评价方法,数智融合驱动职业教育教师评价改革[45]。
职业教育教师评价是新时代建设一支高质量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重要抓手,该研究领域已受到学界的高度关注,在绩效评价、教学评价、评价体系的内容指标、现实困境及优化路径方面产出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一定程度上仍存在研究共同体松散、研究方法单一、研究对象局限以及研究内容传统等问题。后续研究应重点在探索研究合作机制、丰富研究方法、关注中职教师评价以及聚焦数字化评价等方面投入更多精力,切实贯彻《方案》提出的新要求,助推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助力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2-10-25)[2023-05-20].http://www.news.cn/politics/cpc20/2022-10/25/c_1129079429.htm.
[2]蔡永红.新教学观与教师评价[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47-51.
[3][8]新华网.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EB/OL].(2020-10-13)[2023-05-20].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0/content_5554488.htm.
[4]王娟,陈世超,王林丽,等.基于CiteSpace的教育大数据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6(2):5-13.
[5]陈悦,陈超美,刘则渊,等.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科学研究,2015(2):242-253.
[6]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的通知[EB/OL].(2008-04-03)[2023-05-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moe_737/s3876_qt/200804/t20080403_110098.html.
[7]教育部.发布《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并介绍相关重点任务进展情况[EB/OL].(2019-10-17)[2023-05-20].http://www.moe.gov.cn/fbh/live/2019/51475/twwd/201910/t20191017_404061.html?eqid=d26c5aac0004fb2700000002647ef16c.
[9]刘敏,李兴保.移动学习领域的可视化引文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2(11):44-49.
[10][11]罗式胜.文献计量学概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4:309,301.
[12]阎光才.学术团队的运作与人才成长的微环境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3(1):32-41.
[13]崔育宝,万明,李金龙.基于典型高产作者分析的研究生教育研究发展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10):12-16.
[14]崔鹤,王丹.中国高等教育研究领域个体、机构及地域科研合作情况研究——基于2016年18家教育类中文核心期刊的合著文献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7(4):48-55.
[15]任中普,蔡淑琴,刘飚.高职高专教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研管理,2006(6):151-157.
[16][19]陈悦,吴雪萍.多元共治视域下的高职学校教师绩效评价探究[J].职教论坛,2020(9):6-11.
[17]刘培东,吴志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的发展进路与思考——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的可视化计量分析[J].教学与研究,2022(1):70-81.
[18]梅莉,赵巾伟.国内智慧教育的文献计量和知识图谱分析——基于CNKI 2004—2018年数据[J].成人教育,2019(9):14-21.
[20]韩成标.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1):119-121.
[21]刘兴凤.高职教师绩效评价体系的国际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8(2):85-88.
[22]刘琴,窦菊花,何高大.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模型及其价值取向[J].教育学术月刊,2022(11):62-67.
[23]刁均峰,韩锡斌.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现代远距离教育,2021(6):13-20.
[24]陈思骑,李琳,曾令玫,等.中职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模糊综合评价——基于四川省C职业中学的个案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22(5):61-65.
[25]许芳奎.基于实践能力的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2(12):170-172.
[26]聂伟进,汪卫平.基于柯氏模型的高职教师培训评价体系构建[J].教师教育研究,2021(2):31-37.
[27]王金立,王志新,周健.高职教师科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构建与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23(4):28-32.
[28]刘治刚,宁蕾.基于AHP的高职院校教师企业实践锻炼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17):62-69.
[29]秦胜龙,李闽.高职院校教师工作评价机制的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4):85-88.
[30]冯志明.积分制管理:高职院校教师绩效评价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8(2):63-67.
[31]赵博琼.农村中职学校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建构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4):79-81.
[32]陈艳,王海岳,姜乐军.行动者中心制度主义视域下我国高职院校教师评价的优化[J].教育与职业,2022(11):67-72.
[33]何焘.数据的背后:高职院校教师评价体系的现实困境与理想蓝图[J].职教论坛,2018(12):63-70.
[34]胡琴.高职教师评价机制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1(7):66-67.
[35]何俊峻,陈森锵.自主评聘背景下高职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26):88-92.
[36]马力,曹雨清.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立体评价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2(4):89-95.
[37]李越恒.高职院校教师绩效评价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4(21):103-105.
[38]张锦.高职院校教师评价机制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3(19):91-93.
[39]严奕峰,周佳璇.近20年来我国小学数学作业研究的回溯与展望——基于CiteSpace软件的可视化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8):50-55.
[40]王卫华.教育思辨研究与教育实证研究:从分野到共生[J].教育研究,2019(9):139-148.
[41]刘铁芳,位涛.教育研究的意蕴与教育研究方法的多样性[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7-14,2.
[42]叶盛楠,张天雪.职业院校教师评价研究综述:现状特征、焦点问题与发展进路[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2(6):7-12.
[43]刘红.我国百年中等职业教育学生资助制度述评[J].职教论坛,2011(22):85-96.
[44]刘邦奇,刘碧莹,胡健,等.智能技术赋能新时代综合评价:挑战、路径、场景及技术应用[J].中国考试,2022(6):6-15.
[45]蔡韩燕,杨成.数智融合驱动高校教师评价改革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23(1):91-98.
作者:贵州师范大学李金雪吴金航
《职业教育》2023年第3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