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中国教育报 2017年-5月-23日
高校思政课听课记
“现在,我代表第三小组的4名同学,汇报我们组课下围绕‘为什么西方宪政不适合中国国情’这一问题的讨论学习情况。”中原工学院能源与环境学院2014级学生陈雨生走上讲台后,一边打开PPT,一边介绍说。
今天下午,该校三号教学楼443教室正在进行一场特殊的思政课。教室里坐的,既有学生,也有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顾海良一行。
“通过陈雨生的汇报,可以看出这个组的同学课下进行了认真研讨和学习,但是分析得还不够全面、深入……”本节思政课的主讲教师、中原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王毅进行了详细点评,并针对第三小组的话题,旁征博引,进行了大量解析。
王毅讲授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专题,已在上周利用4个课时进行了理论讲授。这周,他把全班学生每4人分为一组,通过“课下查阅资料,课上交流讨论”的教学方式,深化了学生对这一理论的认识。
为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回应“互联网+”时代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该校不断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学校实施了基于慕课辅助的“专题研讨+轮转走班”协同教学模式,大大激发了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不断提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个小组汇报后,另外两组的代表分别围绕“如何理解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的政商关系”两个问题进行了汇报。王毅通过古今中外大量鲜活的事例,逐一为学生们点评,帮他们拨开迷雾。他告诉学生:“你们毕业后,大部分人可能要从事各类与工程相关的工作,这是个高风险的领域,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更要懂得知法、守法。”
“只有接地气的思政课学生才爱听,听了才会信,信了才会去实践。”这是王毅从事思政课教学13年来的切身体会。因此,在他的课堂上,“高高在上”的大道理总是与“生活琐事”紧密结合。
“我们都很喜欢听王老师的课,因为他的课上讲的都是真话、实话。”下课后,正在收拾东西的学生黄丽莎告诉本报记者。
专家点评
教育部原党组成员、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顾海良:
王毅老师的课内容很扎实,列举了很多接地气的鲜活案例,尤其是选择了学生毕业后就可能面对的很多实际问题进行讲解,还把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在中国政法大学的重要讲话精神及党的十八大后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融入了课堂,讲得很新很真很实,为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政课。
要做好思政课教学,有三个方面非常重要:一是通过教学改革吸引学生,增强他们学习的自觉性,从被动的“让我学”到对我的成长有用的“我要学”;二是教师要热爱三尺讲台,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让学生有更多获得感;三是更好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内化于心、外化于行。